亨利曾是一所小學的全職老師,現在全職在教育學院修讀文憑,主修常識,副修體育。有了全職為甚麼還要再讀文憑?原來他本身教數學,但心裡想教的是體育,所以選擇了這條路。亨利做事迅速,也很有魄力,除了是擔當班代表外,還報讀了許多課外課程,如田徑教練班、跳繩技術班、羽毛球教練,相信他將來一定是位出色的體育老師。
亨利跟今天的話題有何關係?其實他是我的同學,今晚和他上完田徑理論堂,在搭港鐵途中談起普通話的話題。他說︰「普通話講得好不好(標準)不是十分重要,內地人說的話也不一定是標準的,湖南人有湖南口音,福建人有福建口音,香港人有香港口音」。
他的意見簡直就是我心中想了幾千年(誇張了一點點)而又未講出來的話。的確,為甚麼內地人可以說有內地口音的普通話,而香港人不可以講香港口音的普通話?不是太不公平了嗎?一般人認為講普通話就得像北京人那樣講、像電視節目主持人那樣講……他們認為那才是標準的普通話。可是有誰想到,標準的普通話不是每個人可以講到的。正如我們學英語,有些人英語是說得不錯的,但是能講英語講到像美國人或英國人一樣的有多少個?
我覺得香港人只要講得一口「不錯」的英語已經足夠,普通話也是一樣。做到了這兩點,再加上我們本身的母語,也就做到了香港政府提倡「兩文三語」的「三語」。
大家請注意,這裡的「語」是說口語(spoken language),而不是「文」或稱「語文」(language)。一般市民,我們只需要懂口語就可以,即聽電台沒有問題、跟旅客聊天沒大問題、或回內地購物沒有問題。但是,作為學生,只懂得口語那是遠遠不足夠的,必須還要掌握好書面的表達。
回顧香港回歸這十年來教育局對普通話的定位,一向以來是重「語」,現在還是一樣,只是有點改善(語常會成立「普教中」的二億元)。為甚麼這樣說呢?九七以來,教育局提倡學習普通話、學好普通話,但只讓普通話作為一種口語(spoken language)進入學校的課程,一個星期一兩堂(小學)。這樣也可以讓小朋友學習到基本的語音,但要做到熟練,就較難。於是有的學校把普通話的課堂增多,有的請來母語為普通話的教師,有的也就是近一兩年流行得很的提行「普教中」(用普通話教中文)——終於把普通話拉到了語文層面來了。我想之前及當下的教育政策制訂者不可能預測到這一點,還是前線教育人員或校長們想得深入。
「普教中」現時已經成為教育的新趨勢,它對普通話的提升是不可置疑的,但對提升語文來說是否亦然?有關意見,希望下次和大家再分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