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8日星期四

廣東中小學書法課列為必修課

  為傳承傳統文化,從本學期開始,書法課成為全省中小學的必修課。但由於師資、教材缺乏,書法課教學出現新問題。字寫得好壞與否不是最重要,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書法的樂趣。早前,省教育廳出臺規定,從本學期開始,書法課成為中小學的必修課!依據我市2007學年度的課程安排,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每週都有一節書法課,書法課使用的教材是省教育廳統一編寫的《書法》教材。本報記者經過調查發現,我市各所學校都很重視開設書法課,不過由於缺乏專業書法老師和考核標準,一些學校教授這一課程起來顯得比較困難。

◎學校聲音:把書法課列為必修課,學校還未做好準備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學校此前都把書法課列為學校的校本課程,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參加培訓。一些學校將練習書法作為學生每天的“作業”,定時訓練。楊仙逸小學就把書法課作為該校的校本課程之一,一直以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書法練習。

石岐某小學負責人告訴記者,之前學校就認識到學生學習書法的重要性,但書法課只是作為興趣課,供學生自由選擇,現在要求將書法課列為必修課,學校都沒有做好準備,而且由於準備的時間太短,書法課成為必修課之後,怎樣教學、怎樣考核效果,都沒有可遵循的方法。


◎各方反應:開設書法課程利於傳承中國文化  

沙朗小學的校長李宗心認為,書法課作為“地方課程”納入廣東中小學必修課的系列,是絕對有意義的。作為現代人,學好書法,既傳承了祖國文化,又能提高自身素質,是好事情。目前,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學生都努力學習毛筆字,中國人倘若把毛筆字丟了,就很遺憾了。東鳳鎮永益小學校長胡松華告訴記者,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教育工作者有義務和責任把這種文化傳承下去。   

不少家長見到學校開設了書法課程,十分贊同。家長王先生表示,練字也能練性情,加上現在很多字帖都是以古代詩詞來做臨摹字帖,小朋友在練字的過程中無形中就學習了很多優秀古詩文,比背書的效果更好。三鑫雙語凱茵學校書法興趣培訓班學生小陳在爸媽的支持下,每週都練習寫毛筆字,三個多月過去了,作業本上的字越來越漂亮。他靦腆地說,剛開始時不喜歡整天練書法,現在一天不練書法就不習慣了。記者獲悉,不少學生剛開始靜不下心來練習書法,可是後來逐漸都喜歡上書法藝術,還主動報名參加書法培訓班。


◎教學尷尬:有熱情但缺乏書法老師和教材   

記者從各校瞭解到,不少學校在本學期的課程表中都安排了書法課程,但由於書法教師缺乏,學校大多以語文或美術老師代上書法課,可以說,書法課品質良莠不齊。  

在沙朗小學,為了開設書法課,該校安排書法較好的教師給學生上書法課。在楊仙逸小學,學校由於沒有專業書法老師,就請市內書法專家到學校培訓任課老師,老師邊學習書法邊教學生。記者發現,不少小學在開設書法課方面,都遇到師資難題。  

據悉,雖然今年秋季前廣東省教育廳已編寫完成了一套《書法》教材,並免費發放到全省中小學生手中,但記者從多所中小學瞭解到,不少學校因為種種原因,很多學生還沒有領到《書法》教材,只能從書店購買書法帖當教材。


◎市教研室:重要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提高審美情趣  

記者就我市開設書法課遇到的難題採訪了市教研室主任黃世勇,他說,開設書法課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精神,儘管當前遇到一些困難,但學校不應該強調困難,反之是要積極想辦法去開設好這門課程,比如學校可以通過培訓老師,通過利用社區資源等方式開設書法課。  對於如何解決書法課程的師資缺乏問題,黃世勇認為,培養書法課師資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但是中山在開設書法課程方面由於之前有基礎,現在普及並不是很難,再說,書法教學活動重要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認同書法文化,感受中華文明,進一步提高審美情趣。

如何考核書法課開設效果?黃世勇說,開設書法課程不是為了培養書法家,也不是為了把學生的字好或字差進行分類,因此不存在考試這個環節,但為了避免開設書法課成為一種形式,市教研室將會不定期地對學校進行抽查和評估。

◎有關人士:通過書法練習,將學生引入到傳統文化知識的殿堂  

根據省有關部門安排,我市學生採用的書法教材是由省教育廳編纂的《書法》。《書法》教材有三冊,分別針對小學3-4年級、5-6年級、初中三個階段。小學階段的《書法》教材採用了“集字”的方式印成,從歐陽詢、顏真卿、曹全、張遷四位元書法家的作品中挑出單個的“字”,拼成“月是故鄉明”、“天下為公”、“鍥而不捨”等經典詞句。

省教育廳教育教學研究室體育與藝術科副主任、省美術家協會少兒藝委會主任周鳳甫透露,廣東省出版的全國首套權威《書法》教材,醞釀了3年,編寫長達1年時間,借鑒了日本等國書法課教授的先進經驗。教材採用“傳統教材”+“字帖”的方式,率先將書法課帶入一個“邊看、邊寫、邊學知識”的新境地,設置了“認讀·欣賞”“學習建議”“書法小貼士”等欄目,通過書法練習,將學生引入到傳統文化知識的殿堂。周鳳甫告訴記者:“字寫得好壞與否並不重要,主要是為了讓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書法的樂趣。”


■記者手記開設書法課莫流於形式

“書法課開設容易,教好卻很難”,本學期,記者走訪我市各間學校時發現,不少學校對學生練習書法都有一番感慨。一些校長表示,各中小學開設書法課,每週一節,並納入教學品質考核體系。這個做法很好,但在書法老師缺乏、教材也缺乏的情況下,如何保證書法課的品質呢校長們表示了擔憂,還有校長甚至告訴記者,假如有關部門沒有想辦法解決師資教材問題,書法課程極有可能流於形式。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絕大多數學校都很重視書法課,在沒有書法老師的情況下,學校動員全校力量,只要是書法較好的老師,都安排其擔任書法課老師。為了促進學生練習書法,不少學校還舉辦了書法大賽。學校在抓學生書法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可是書法教育的效果如何呢?多所學校的負責人給出共同的答案:有很大進步,“張牙舞爪”的字少了,最起碼校風有所改變了!不過一位老師還是表示,我市在書法課程方面沒有考核方案,學生又不用考試,難以用具體指標評價書法課教學效果。  

沒有考核機制,也沒有書法老師,學校為回應有關部門硬性要求開設了書法課,條件不具備的學校創造條件,有條件的學校進一步優化條件,開設書法課程就像“全民健身運動”,讓每所學校每位學生的筆都“動”起來。  

西區一間小學的負責人說,傳承中華文化,在中小學開設書法課是很好的途徑,但是政策在校園都沒有任何標準的情況下立即實施,實際操作的確有很大困難。記者瞭解到,全市各中小學都開設了書法課,但不少學校因為硬性條件的限制,書法課成了練習字帖的課。  對於開設書法課是否會流於形式?市教研室主任黃世勇告訴記者,以前是個別學校重視書法課,現在卻是要求普及,雖然政策實施比較匆忙,但任何事情的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  

也許,對於書法課,我們暫且不應考慮書法教學效果如何,形式如何。正如某位校長所說的,書法課不一定要教育孩子寫好字,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孩子瞭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2009年8月17日星期一

華東遊

經過浩浩蕩蕩幾個月教學,以及一個月左右「甲型流感停課不停學」的一連串抗疫活動後,7月10日正式放暑假。剩下的一個月可以真正地停一停,喘一喘氣了。

本來打算相約好友,暢遊神州大地,可以一些要上課,一些要上班,無暇應邀;而另一些因為待業中,不便開支,故雖「放假」,也不能遠遊。於是神州之行理應胎死腹中,只是到了最後,弟弟答應了陪我暢遊。正所謂「蔡翁失馬,焉知非福」,弟弟正在待業中,可趁此時間,遠遊一下,放鬆自己,開闊眼界,絕對是好事。而我渴望暫離香港,再多了解一下祖國,可是只是形單隻影,我一定不去,現在真的要「多謝弟弟」!

此趟神州遊,共有四站,包括蘇州、杭州、無錫和上海,或可簡稱「華東遊」,全程5天(7-11/8/2009)。兄弟二人同遊是自出娘胎首次。我選了「東xx」這間旅行社,一來因為近來其廣告做得不錯,你有沒有見過老板出來做廣告?很少吧,所以我很放心。二來因為團費頗低,5天行程費用不足1000元,更可入住五星級酒店兩晚。我想,要是自由行,一定不行了。

Day 1(杭州)
杭州最聞名的景點要數西湖,這也是我唯一認識的——說認識也不算認識,只是在書本見過其名字,蘇東城的詩句「欲將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來到西湖,見到的比想像的大得多,雖說這是一個湖,其面積大概比九龍半島還要大。我們乘著西湖的觀光船,遊了大半個湖,花了大約一個小時。站在船上,看著湖邊的遊人,都變成了小人,像一條條站起來會走動的蟲子;湖面波光閃閃,像銀海一樣;湖的四周,除了遊人流連的蘇堤外,另一面就是小山。山不多,但樹多,站在船上看去,前面銀海,後面綠山,對比強烈。可是,這景色維持了不到三十分鐘,天色就突變,灰矇矇的雨從湖的一邊一下子就飛撲到船上來。只是雨點不大,湖邊遊人加快腳步爭相避雨的情景還是隱約可見。難道這就是「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矇雨亦奇」?

Day 2 (蘇州)
「蘇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是蘇州一大地標,但並不在今次行程之內,我們卻到了蘇州的古城裡去。古城由一條護城河包圍著,我們在城外遠眺,所謂遠眺,不算太遠,只是一河之隔。城裡的胥門,我們在彼岸還是清晰可見的,導遊說這胥門是從春秋時遺留下來的,當年吳國大臣伍子胥進諫吳王不遂,被賜死,後人因紀念他,故取名「胥門」(另說此門位於城西(音胥),故名;又說此門正對姑蘇(胥)山,因而成名)。無論名來何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胥門尚在,我們後人可以憑門弔古。

來蘇州前,我們到了有「江南水鄉」的桐鄉市烏鎮遊覽。此地小橋流水人家,居民依水而住,住則以木為主,古之生活貌保留得不錯。要是這裡沒有遊客,這個水鄉的原始風貌可能保持得更好,也是我最想看到——但要是不開發作旅遊區,居民可能會搬走,水鄉變成死鄉——這究竟不是開發好還是不開發好?很矛盾。

Day 3 (無錫)
早在10年前,我認識了一些來香港交流的上海朋友,他送給我一盒「泥人」,那就是出自無錫的。自此,我腦海中把「無錫」與「泥人」扯上了關係。今次來到無錫,發覺這裡之所以出產最高質素的泥人是因為有一座惠山,惠山泥人所用的泥就是惠山腳下的泥,其黏性特高,故成為做泥人的極佳材料。當然要做出令人叫絕的泥人,還需要好的手工師傅,要是家傳的技藝,那就最好不過了。惠山出泥人,早在南北朝已有,至今已有1500年以上悠久歷史,這就叫「傳統技藝」了!

惠山是無錫四大名山之一,還有錫山、陽山和丁山。錫山是無錫名字之由來。古時無錫有一座山,盛產錫,故取名「有錫山」,後來開採過度了,有錫變成無錫,無錫就是這樣而來。陽山以出產甜美的水蜜桃聞名,至於丁山,是無錫宜興市出產紫砂礦的地方,世界一流的紫砂就是出自這裡,甚麼是紫砂壼?我想不用我介紹了吧。

無錫這地方雖然無錫,但有幾座令人引以為傲的「寶山」,足矣!不,還有美女,這裡的美女娥眉纖腰,齒如含貝,又能歌善舞,冠絕蘇杭。

Day 4 (上海)
上海是最後一站,最想看的也只是它究竟怎樣作為全國商業城市的龍頭大哥。從商業大廈來看,有樓高490多米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在亞洲只屈居於台北101大廈;從交通來看,由浦東市中心到浦東機場只需30分鐘左右,對商務客真的很方便;從房地產來看,上海市區很會用空間,現時所起的大樓無論是商業用還是居住,都起得很高,三十來層都是很常見的,市區的土地開發率大概也有八成以上了,難怪上海市的樓價居全國第一。每平方米一般都要1萬元以上,最高達到10萬元以上。

不過要是和香港一比較,商業環境哪裡好?我想未來10年,還是香港,因為香港的資訊自由度和金融系統的完善化,不是上海說追就可以追到的。我知道中央對上海十分重視,甚至要把上海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超越香港,而2010年世博要選在上海,讓全球人的目光投放到這個年輕才俊身上——可見中央不只是光說不做。話雖如此,香港人只要繼續保持國際視野,關心祖國,絕不怕誰追趕誰。

華東遊——遊得快,卻看得不夠深入,希望日後可以自由行,再去走一趟或幾趟。

2009年5月24日星期日

南京!南京

看完《南京!南京》,心痛至極。

當年的一場屠殺使30萬中國人離開了,傷害了中日人民的感情,傷害了亞洲人民的感情,傷害了世界人民的感情。

黑白的電影鏡頭令人心情不能平靜,殘酷的殺戮震憾了中國人的靈魂,刀槍下的眼神射出了戰爭的可怕……

只求世界和平,戰爭絕跡!

年輕一代要認識歷史,要正視歷史,要借古鑒今!

2009年5月1日星期五

恐慌無期 安寧何在

前幾天看到一則美國新聞,指有747型客機和兩架F16戰機在紐約曼哈頓市中心低飛,部份上班中的市民驚恐萬分,以為是再次的「九一一」,紛紛走到街上。

一些經歷過「九一一」劫難的市民在辦公室見到窗外低飛的客機,立即狂奔,辦公室陷入一片混亂,也有市民邊下樓梯,邊焦急地哭了起來,以為這次必死無疑。

後來發覺是虛驚一場,原來那架由747型客機改裝而成的總統專機「空軍一號」,當時由國防部派出,負責拍攝紐約市上空的相片。正因這個消息是在幾千人受驚時,而非受驚前公開,以致市民陷入了「無謂」的恐慌,遭到猛烈的評擊。紐約市長彭博訓斥該事件,而據白宮官員稱,總統得悉事件後,也大為憤怒。

姑且勿論事件的對與錯,這件事確實告訴了我們,曾經受過「九一一」襲擊的人心靈依然脆弱,不可以接受再有同樣或類似的飛機在他們眼前低飛。

無獨有偶,近來墨西哥爆發了奪命「豬流感」,喚起了世界對「禽流感」和「沙士」等高度傳染的疾病可怕回憶,於是在消息公佈不久,世界各國立即採取了預防措施,以香港為例,旅遊發展局發出了「旅遊警告」,呼籲旅客不要到墨西哥等高危國家旅行,而衞生署亦高度戒備,預備了大批「特敏福」,教育局宣佈視乎情況,隨時會下令全港學校停課,入境處則安排所有旅客填報健康證明。這次政府的反應的確比「沙士」時快,然而這個快有沒有可能阻止「豬流感」的擴散?誰也不敢保證。

相信世界人民的恐慌遠不止這兩件事情,只是這是最近期發生的事件,所以媒體多報導了,我們好像特別留意而已,其它如愛滋病、大地震、海嘯(自然和金融)、種族逼害等事件,只要到了「適當」時候,再次大規模發生,我們又會進入另一個恐慌。

生活在資訊發達的社會,世界人民如同一家人,我們關心的再不只是小小的一個香港、一個中國、一個亞洲,而是全世界,也正正是這樣,我們沒法保持一刻的安寧。

2009年4月19日星期日

我會做功課

中文工作紙其中一個任務是要學生寫出他們尊敬的老師,及寫下他們想對老師說的話。

同學甲︰「積老師,多謝你教導我們那麼好,又那麼細心看我的功課。」

同學乙︰「積老師,多謝您對我的教導。雖然是短短的一年,但你也常常支持我、鼓勵我,而且推戰(薦)我參加一些比賽。希望我以後能再見您,報答您對我的教導。」

同學丙︰「你是第一個小學老師請我吃糖,所以你留給我最深的印象。」

同學丁︰「我會做功課!」

……

同學寫的東西都不同,我最喜愛阿軒寫的那一句「我會做功課!」,因為這句話背後蘊含最大的勇氣。阿軒幾乎沒有一科的功課是不欠的,中文的功課的情況可能是最糟的,我紀錄中,從開學至今(下學期開始了),只交過幾次。如今,他能對我說句這樣的話,真的使我感動得鼻子也酸了起來。

最後,我回覆了他四個字——「我相信你」。

2009年2月18日星期三

教資會:港不宜設教育大學

2009-02-18
單一學科 研究不足 教院2012前難升格

【明報專訊】香港教育學院多年來爭取升格為大學落空,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完成檢討報告,直指「教院不具備升格大學的條件、本港不宜設教育大學」,而「死因」是單一學科及研究不足。根據推算,教院於2012年前亦難以升格大學。教資會主席史美倫表示,教院升格「已有路線圖,但未有時間表」,何時能升格取決於教院進展,決定權在政府手中。教資會下的教院《發展藍圖》檢討工作小組昨日投票,全體成員一致否決教院升格為大學,報告已提交教育局。報告讚賞教院發展方向正確,但開宗明義指本港不宜設立一所教育大學,特別是以單學科模式運作。據悉,教院另一失敗之處是《發展藍圖》提出要發展為亞太地區內具領導地位的教育大學,小組委員對此不表贊同,認為教院不可脫離本地師資培訓的角色,應先專注本地教育。

倡額外開辦3學科 加強研究培訓
針對教院單一學科及研究不足的流弊,報告建議教院額外開辦至少3個其他學術課程,同時要做研究培訓,亦可考慮與其他大學合併、結盟,加快升格步伐。史美倫指教院對合併興趣不大,所以報告對合併着墨不多,她說﹕「如果教院轉為私立大學,相信政府會考慮。」

史美倫:轉私立大學 政府會考慮
教院的優質研究撥款申請在八大院校中排名最末(見表),報告亦指教院另一「死因」是研究不足,史美倫說﹕「大學需具備研究的能力,教院可自我發展成多學科的院校,以及加強研究能力。」她認為,並非教資會過去不批出教院研究生學額,而是教院應先具備足夠研究能力,才可帶領學生研究,否則對學生不公平。她補充說﹕「教院校長張炳良已招聘不少教授,相信不難達到研究水平。」教院成立以來一直被定位「獨沽一味」開辦師訓課程,史美倫認為,教院應打破單一學科,但不宜仿效綜合型大學開辦工科、牙醫一類教育以外的專業學系,而應開辦中文或英文一類語文專門學科,發展多元化課程。她亦指出,教院目前只有教育課程,不適合開辦雙學位課程,否則需倚靠其他院校提供教育以外專科課程。教育局表示,收到教資會提交有關教育學院的小組報告,局方會詳細研究報告的內容和建議,從寬廣的角度考慮,並顧及本港整體利益。

升格失敗 料影響收生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張文光( 相關)表示,教院升格失敗,日後經濟復蘇時難以吸引人才入行,加上更多私立大學增收學生,教院收生質素恐被拉低。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謝錫金亦認為教院無法升格會影響收生水平,「香港人講求名牌,擁大學之名可吸納成績優異的學生入讀,更有助學術交流」。教院學生會長張倩盈認為教資會報告欠新意,她堅持教院已具大學之實,學生會將作理性抗爭,下月底舉行座談會及辯論,由學生討論教院的發展方向。

2009年1月17日星期六

課程巡禮﹕耀中首辦 文學副學士

2009-01-14

【明報專訊】2001年,耀中教育機構策劃開辦社區書院,為本港提供副學位課程,2008年9月,第一屆文學副學士學生正式上課。學生認為耀中的互動教學法能提升學習興趣,有助了解入讀大學的需求。耀中教育機構於1932年創辦,主力發展雙語及多元文化教育,涵蓋幼兒教育至成人教育各層面。書院現只開辦文學副學士課程,一如耀中旗下學部,主要聘請外籍教師任教,教師一般持有碩士學歷,首屆報讀課程的多為曾入讀國際學校或以英語作母語的學生。

學習模式類似國際學校
校方相信,外籍教師除可提供英語語境,更可引進外國教學模式。課程內容主要為銜接大學而設,其中普通話、英文及資訊科技課都以小班教學為主,校方指由於學生的英語程度不俗,但中文只屬一般,加上耀中一向強調雙語發展,故會因應學生的程度,度身訂做普通話課程,提升其中文能力。學生陳膺宇指書院的學習模式與國際學校相似,校園氣氛較主流學校輕鬆,在課堂中學習批判思維的機會亦較多,而外籍教師注重互動,以活動、工作坊形式取代傳統大班講課,生動的教學法令他重新提起學習英語興趣,「過往學習英文都是為考試,如今是真正享受學習的過程」。他說師生更會自組活動,他便經常參與午間電影放映會,從中外名片學習各地文化,「每天在這裏都能發現新事物」。

銜接多個本地海外課程
課程強調通識教學,協助畢業生銜接學位課程,當中涵蓋數學、資訊科技、人文學科及科學等科目。學生主要透過個案分析來學習,可於通識或社會科學科目中選取選修科,發展興趣。校方相信這有助學生加深認識社會,亦可初步了解不同的大學學科。耀中院校共享資源、設施等,所以修讀副學位課程的學生雖於社區書院校園內上課,也能享用位處九龍塘耀中國際學校(中學部)的設施,如運動場、圖書館等。除課堂學習外,校方亦計劃安排學生參與為期4星期的社會專題研究,自費到境外實地考察。學生修畢課程後,除可報考本地大專院校的一、二年級學位課程,更可銜接30多個海外學位課程,本地方面,浸大、城大、嶺大、港大專業進修學院及城大專業進修學院均承認這課程頒受的資歷。

課程介紹課程名稱﹕文學副學士—中七程度課程類別﹕兩年全日制學額﹕約50
必修課程﹕普通話、英文、通識、社會科學
08/09學年學費﹕第一年5.7萬元,第二年4.5萬元,全期10.2萬元
收生要求﹕
‧會考5科及格(包括英文)及高考1AL或2ASL及格;或‧修畢認可副學士先修課程;或‧持有上述同等學歷;或
‧年滿23歲
網址﹕http://www.yccc.hk/en/academic_twoyearfull.html
註﹕
‧院校另設三年制課程供會考5科及格(包括中、英文)申請人報讀
‧學生可申請大學資助辦事處資助
資料來源﹕院校提供、經評審自資專上課程資料網文﹕關詠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