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說謊」的「謊」字的最後一筆和「潮流」的「流」字的最後一筆有甚麼不同?
起初,我是不以為然的,從來我就覺得兩者的筆劃是完全一樣的,小學老師也是這樣教,但前幾天,我的信念才給「動搖」了。
我在改學生的默書簿的時候,無意中給同事看見了,她說︰「這個謊字最後一筆應該是直彎,而非直彎鉤,流字才是直彎鉤。」後來還補充了一句,「《字表》是這樣,我們跟手寫版,而不跟印刷版。」
我第一個反應是︰謊字最後一筆果真是直彎?那麼我一直以來的寫法都有問題?
但是,我沒有即時反駁,始終她是擁有二十多年的資深教師。
回家後,我一直放不下這個疑問,查了《說文解字》,希望可以從中查到究竟。但只知道其意解「夢話」,郤解不會我心中的疑團。想了一想,發覺原來要查筆劃的正確與否,不能只從意義著手,應主要從字體、書體深入探討。於是,從「謊」的隸書著手,又比較過形近的「流」,發現兩者最後一筆都是有微曲的、由上至下的線條。因此,我推論如果兩字如果在楷書中定形,其最後一筆也必然一致,不應出現一個為直彎,一個為直彎鉤。
而同事所言「要跟《字表》的手寫版,而不跟印刷版」,我也絕不同意。首先,現今孩子都是活在印刷字風行的年代,教導他們「印刷字是錯的」這個觀念很難實行,而不準他們去跟寫時刻都見到的字則更難。我覺得只要讓學生明白,哪些是一般的手寫版字及哪些是印刷版常見字就足夠。最後,如果有學生寫了印刷版的字出來,我總不能打一個大交叉,說這是「錯別字」!
現今孩子的錯別字問題絕不是寫印刷版字,而是對字的結構及其意義的不了解,所以如果要改善孩子的錯別字問題,必須對症下藥,而不是吹毛求疵。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階段,一者積,二者積,三者積。 大事業建於小事業,小事業建於創事業,無創不見小,無小不可大。創者何也?一字曰積。是故創業者積,小事業者積,大事業者積。大學問者亦然。
2008年11月23日星期日
一個教書先生的遺憾
開學快三個月了,教學的工作如今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一下︰「實在不輕鬆!」
這些日子,每天都是六點半刷牙洗面,晚上八時以後就坐在家中,邊看電視,邊吃飯。中間的十多個鐘頭都完完全全地奉獻了給學校,可是並沒有收到預期中的效果,起碼還有八成的進步空間。
每天浩浩蕩蕩地上六節課,中文、普通話、體育、常識、電腦相互地交替著,有時還要負責課外活動、開一開會或上一上課(教師培訓),總之要停下來,想想每個同學的樣貌的時間也不夠。這就像一個進行三千米障礙賽的運動員一樣,跳過了一個障礙物,前面又有一個在前面等著他。運動員跑完了這個障礙賽,我也完成了一天的「教務工作」,不過我們都已筋疲力盡了,回到家,洗個澡,就巴不得立刻跳進被窩,然後一覺睡天光——事實也證明了確實如此。
其實每天在教室裡的表現都不盡人意,所以放學在改作業的時候總是若有所思的,不斷在腦海回憶上課的片段,然而又不能全程投入去想。黃昏過後,有時作業改完了,有時沒有改完,但無論如何,我都不願意把作業搬回家的(也有例外)。離開教員室前,我總是看一看第二天的上課時間表,及選幾本課本回家,準備備課。
回家前,甚至在巴士是還是精神奕奕的,心裡不斷地想明天的課堂應該這樣安排還是那樣安排;但回家後,吃過飯,總是鬥不過像有千斤重的眼皮,不自覺地躺了下去。
這麼多個晚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個遺憾。
這些日子,每天都是六點半刷牙洗面,晚上八時以後就坐在家中,邊看電視,邊吃飯。中間的十多個鐘頭都完完全全地奉獻了給學校,可是並沒有收到預期中的效果,起碼還有八成的進步空間。
每天浩浩蕩蕩地上六節課,中文、普通話、體育、常識、電腦相互地交替著,有時還要負責課外活動、開一開會或上一上課(教師培訓),總之要停下來,想想每個同學的樣貌的時間也不夠。這就像一個進行三千米障礙賽的運動員一樣,跳過了一個障礙物,前面又有一個在前面等著他。運動員跑完了這個障礙賽,我也完成了一天的「教務工作」,不過我們都已筋疲力盡了,回到家,洗個澡,就巴不得立刻跳進被窩,然後一覺睡天光——事實也證明了確實如此。
其實每天在教室裡的表現都不盡人意,所以放學在改作業的時候總是若有所思的,不斷在腦海回憶上課的片段,然而又不能全程投入去想。黃昏過後,有時作業改完了,有時沒有改完,但無論如何,我都不願意把作業搬回家的(也有例外)。離開教員室前,我總是看一看第二天的上課時間表,及選幾本課本回家,準備備課。
回家前,甚至在巴士是還是精神奕奕的,心裡不斷地想明天的課堂應該這樣安排還是那樣安排;但回家後,吃過飯,總是鬥不過像有千斤重的眼皮,不自覺地躺了下去。
這麼多個晚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個遺憾。
訂閱:
文章 (Atom)